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落地:組織施工與過程管理階段?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組織施工與過程管理階段是將規劃設計轉化為實體成果的核心環節,直接決定項目質量、進度、安全及最終效益。該階段需聚焦“協同推進、精細管控、風險防范”,聯動施工方、監理方、設計方、村集體及政府部門,確保項目按計劃落地。以下是具體實施框架及關鍵要點:
一、施工準備階段:筑牢實施基礎
施工準備是避免后期返工、延誤的“前置閥門”,需完成技術、資源、現場、組織四大維度的閉環。
1. 技術準備:明確“怎么做”
方案細化與交底: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可操作的施工方案(如土方平衡、水利工程、農田水利設施施工方案),組織施工、監理、設計、村集體進行四級交底(設計交底→技術交底→安全交底→群眾交底),重點說明關鍵工序(如耕作層剝離再利用、生態護坡施工)、質量標準和群眾關切(如臨時用地復墾)。圖紙會審與優化:聯合設計方解決圖紙矛盾(如地塊邊界與現狀不符、管線交叉沖突),結合現場實際優化細節(如機耕路寬度調整以適應農機通行)。標準規范落地:梳理項目涉及的技術標準(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技術指南》《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形成“施工質量手冊”發放至班組。
2. 資源準備:確保“有人、有料、有設備”
人員配置:審查施工方項目部架構(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質量員、安全員需持證上崗),督促其組建專業班組(如土方隊、水利隊、綠化隊);針對村民參與環節(如零星青苗清理),提前開展培訓。材料與設備管控:材料:進場前核查資質(如水泥、鋼材的合格證、檢測報告),按批次抽樣送檢(如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檢測);設備:檢查施工機械(挖掘機、壓路機、灌溉設備)的性能與安全認證,確保滿足工程需求(如土方壓實度達標)。臨時設施搭建:建設施工營地(辦公區、生活區分離)、材料堆場(分類標識)、臨時道路(硬化處理,避免揚塵),配套水電、消防設施。
3. 現場準備:確認“在哪里做”
邊界與權屬確認:聯合自然資源部門、村集體現場放樣,標記項目區邊界(如耕地、園地、建設用地范圍),公示權屬調整方案(如零星地塊歸并后的承包權歸屬),避免后期糾紛。“三通一平”與清表:完成施工區域通電、通水、通路及場地平整,清理地表附著物(如樹木、青苗),同步啟動臨時用地復墾方案(如施工營地占用耕地的后期恢復)。
二、過程管理:全周期精細管控
過程管理是項目成功的“核心引擎”,需圍繞質量、進度、安全、投資、協調五大目標,建立“日常監測+動態調整+閉環整改”機制。
1. 質量管理:守牢“生命線”
建立質量責任體系:落實“企業自檢、監理平行檢驗、業主終檢”三級質量管控,推行**“工序驗收卡”**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班組自檢→質量員復核→監理驗收簽字,未通過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如土方回填需檢測壓實度≥90%)。關鍵環節重點盯防:耕作層保護:剝離的耕作層需單獨堆放(覆蓋防塵網),用于后期耕地提質,嚴禁混同建筑垃圾;水利工程:渠道混凝土澆筑需控制水灰比,養護期不少于7天;機井施工需檢測含水層滲透系數,確保出水量達標;生態修復:坡面綠化需選擇鄉土樹種(如香樟、狗牙根),成活率≥95%。第三方檢測與飛檢:引入獨立檢測機構對土壤質量、工程結構進行抽檢,定期開展飛行檢查(不提前通知),結果與施工方考核掛鉤。
2. 進度管理:確保“按時交付”
計劃編制與動態監控:制定三級進度計劃:總進度計劃(明確關鍵節點,如“12月底完成80%耕地整治”)、月計劃(細化到每周工作量)、周計劃(落實到班組任務);用BIM+GIS技術可視化監控進度(如通過無人機航拍對比實際施工與計劃的偏差),每周召開進度例會,分析延誤原因(如材料供應滯后、天氣影響),調整資源配置(如增加挖掘機班次)。延誤應對機制:因不可抗力(如暴雨)或甲方原因導致的延誤,及時辦理工期簽證;因施工方原因延誤的,扣減違約金并要求趕工(如增加夜間作業,但需符合環保要求)。
3. 安全管理:杜絕“重特大事故”
責任落實與培訓: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施工人員進場前需完成“三級安全教育”(公司→項目→班組),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隱患排查與應急:日常排查:安全員每日巡查,重點檢查深基坑支護、高邊坡開挖、用電安全(如臨時線路無裸露)、機械操作規范;專項治理:針對土方開挖、爆破作業(若有)制定專項安全方案,設置警示標識(如“深基坑,禁止入內”);應急預案:儲備急救物資(如擔架、止血藥),每季度開展演練(如坍塌事故救援、火災逃生)。
4. 投資控制:避免“超預算”
預算執行跟蹤:按月統計工程進度款支付情況,對比預算明細(如土方工程占比30%、水利工程占比25%),預警超支科目(如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增加)。變更與簽證管理:變更審批:任何設計變更需經“施工方提出→設計方確認→監理審核→業主審批”流程,評估對造價和進度的影響(如調整機耕路路線增加的成本);簽證審核:現場簽證需附照片、測量數據,避免“模糊簽證”(如“清理淤泥”需明確方量和單價)。
5. 協調溝通:化解“多方矛盾”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政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村集體、村民、施工方、設計方等多方利益,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定期例會:每周召開“五方聯席會議”(業主、監理、施工、設計、村集體),解決現場問題(如村民反映施工噪音影響休息,調整作業時間);群眾反饋渠道:設立“項目意見箱”“熱線電話”,及時回應村民關切(如青苗補償標準、臨時用地復墾時間),避免群體事件;信息共享平臺:用釘釘、微信等工具搭建溝通群,實時傳遞施工進展、變更通知,減少信息差。
6. 風險管控:提前“防患于未然”
識別施工中的主要風險,制定應對措施:
自然風險:如暴雨導致土方流失,提前搭建防雨棚、儲備排水設備;社會風險:如村民阻工,聯合村集體做好政策解釋(如項目帶來的耕地提質效益),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如補償款及時發放);資金風險:確保工程款按時撥付,避免因資金短缺導致停工。
7. 環保與文明施工:踐行“綠色發展”
揚塵治理:土方開挖時噴淋降塵,材料堆放覆蓋防塵網,運輸車輛沖洗輪胎;水土保持:臨時堆土場設置擋土墻、排水溝,施工結束后恢復植被;垃圾處理:建筑垃圾分類堆放,可回收材料再利用,生活垃圾定時清運。
三、驗收與收尾準備:閉環管理
施工后期需提前啟動驗收準備,確保項目“善始善終”:
自檢與整改:施工方完成全部工程后,開展內部預驗收,對照質量標準整改問題(如渠道裂縫修補、道路平整度調整);資料歸檔:整理施工日志、監理日志、材料檢測報告、變更簽證等資料,形成“項目檔案”,移交業主存檔;專項驗收:配合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開展專項驗收(如耕地質量驗收、水利工程驗收);移交與運維:驗收合格后,將項目設施(如灌溉系統、機耕路)移交村集體,指導其建立運維機制(如渠道清淤、道路養護)。
關鍵注意事項
群眾主體地位:始終尊重村民意愿,如耕地整治后的種植品種選擇、機耕路走向,需征求村民意見;動態調整: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方案,避免“教條主義”;數字化賦能:用BIM、GIS、無人機等技術提升管理效率,實現“智慧工地”。
總之,組織施工與過程管理階段的核心是**“以質量為中心,以進度為抓手,以安全為底線,以協調為紐帶”**,通過精細化管控確保項目落地見效,最終實現“田成方、土肥沃、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整治目標。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